在广袤的油田上,基建工程是油气生产的“生命线”,但传统的管理模式却像一条沉重的锁链:审批文件需要专人驱车百公里送签,设计图纸在各部门间“长途旅行”,施工问题靠“人盯人”解决……效率低、成本高、信息孤岛问题突出。据《2024中国能源基建数字化白皮书》显示,传统油田基建项目中,30%的时间浪费在跨部门协调上,而施工返工率高达18%。如何打破僵局?

0.png

围绕油田公司提出的“六化”管理要求,万博思图展开了一场“白板会议”:

——“能不能让图纸自己‘跑’起来?”

——“如何让千里外的专家‘站’在施工现场?”

——“能不能让预制件‘告诉’我们它该什么时候到?”

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与现场调研,一个覆盖设计、施工、验收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平台蓝图逐渐清晰。

微信图片_2025-08-19_164546_654.jpg

三个月后,万博思图油田地面工程基建平台的蓝图落地。这场变革的核心理念很清晰:用数字线程缝合碎片化流程。

01 把图纸搬到云端

设计环节是第一个突破口。在油田建设中,一张图纸往往要在工艺、土建、电气等多个专业部门间流浪。每次修改都意味着新一轮的协调,动辄就要花费数周时间。更麻烦的是,各专业工程师和审核部门分散在不同办公区,有时为了一个设计评审会,需要提前好几天协调人员时间。

为什么不把设计搬到线上?让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像编辑在线文档一样协同工作?

平台上的协同设计模块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。基于三维数据生成的真实场景,不同专业的设计师可以在同一份图纸上实时协作,让问题定位更加直观精准。

1.jpg

系统采用智能轻量化技术,根据视距自动切换模型精度:远观时使用简化模型保证流畅度,近看时则展现完整细节。专家可以通过旋转、缩放、自定义漫游路线等方式全方位审视设计,还能直接在模型上添加带有语音说明的红线批注。

2.jpg

当电气工程师发现管线与电缆桥架冲突时,只需在图纸上标注并@相关同事,修改记录自动保存,版本对比一目了然,一旦设计修改完成,系统会自动将更新后的图纸推送至下一审批节点。审核人员做出的每一条批注都会自动生成修订清单,设计师可以一键定位问题位置。问题往往在几小时内就能解决。

最让设计团队惊喜的是移动审图功能。现在,即便是出差在外的专家,也能通过线上随时查看图纸、批注意见。以前为了等一个签字要耽误好几天,现在随时随地都能处理。

3.jpg

02 当施工进度开始可视

如果说设计环节的痛点是协作,那么施工现场的挑战就是效率。项目建设中设备安装前、中、后期及竣工等四个阶段,都可以进行三维上传,让审批人员直观地在三维环境中审查工程进展,大大增强了决策的精准度和透明度。

4.jpg

在施工场景中,系统整合数字工厂三维场景模型数据,与施工进度数据实时对接,使管理者能够随时查询并管理施工进度。

5.jpg

而在千里之外的总部会议室,管理人员正通过大屏幕实时监控着十几个项目的进度数据。通过驾驶舱,管理人员可以直观看到项目进度、资源投入、安全预警等关键指标。系统还会自动标记异常数据,比如某个标段进度落后时,会显示醒目的红色预警。

6.jpg

这样的场景,正是万博思图油田地面工程基建平台带来的变革。

03 让预制件说话

油田建设需要大量预制构件,传统管理方式下,经常出现车间在加班生产,工地却在等材料的尴尬局面。要么做多了堆在仓库,要么做少了耽误工期。

现在,平台的车间管理模块将生产计划、材料库存和施工需求紧密联动。施工团队在线提交构件需求后,系统自动生成加工任务并分配到相应车间,生产进度实时更新,管理者可以随时查看待办工单、进行优先级调整。

7.jpg

材料管理模块则打通了采购、库存与生产的链路,车间根据任务清单申领材料,库存数据动态更新,采购部门能及时补货,既减少了停工待料的情况,又避免了材料堆积浪费。

8.jpg

施工管理模块则让现场需求与车间生产紧密衔接。工地负责人可以通过系统查看预制件生产状态,提前安排运输和安装计划;而车间也能根据施工进度灵活调整排产,确保关键构件按时交付。整个流程在线上形成闭环,每个环节的责任人、时间节点和交付标准都清晰可查,大幅减少了推诿和返工。

04 灵活的数字地基

在万博思图团队看来,平台最核心的创新在于基础架构。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,我们的基础平台模块让整个系统具备了强大的适应能力。

通过可视化配置工具,客户可以自定义审批流程、表单样式甚至数据看板。当某项目临时增加环保验收环节,管理人员只用了半小时就配置好了新的审批流。“要是以前,这种变更至少需要一周的IT开发时间。”

9.jpg文件管理功能也备受好评。现在,所有工程文档都实现了电子化归档,检索起来就像用搜索引擎找资料一样方便。更重要的是,系统会自动检查文件完整性,确保竣工资料不会遗漏关键内容。

10.jpg

从设计到施工,从车间到移动端,油田基建正褪去粗放的外衣,走向精准与协同。

“现在开会,大家讨论的不再是'听说''大概',而是基于系统里的真实数据。”项目负责人总结道,“数字化不仅提高了效率,更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。”

这或许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本质——用数据重塑生产关系,让每个环节的价值都能被看见、被优化。在这片承载着能源使命的土地上,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。